國家漫畫博物館會何去何從?從現有籌備看未來可能(上)

--

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一景。圖片來源:文化部

目前國家漫畫博物館(以下簡稱漫博)的籌備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承辦,自正式招募人員以來,已逾九個多月,若算上前臺中市長林佳龍於2017年9月宣布建館計畫以來,也逾三年又五個月,原訂於2020年底於建設中的國家電影中心開館,然而在該年5月卻宣布,因現任臺中市長盧秀燕領導的市府無法配合空間動線規劃,需另選他址。2020年10月,現任文化部長李永得協同八位各領域專業人員選定「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與「臺鐵新民街倉庫群」作為未來館址,硬體方面似乎才大致抵定。

在新址選定後,現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曾表示他對漫博的期待,「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在交通便利性、空間現況都非常理想,希望能像京都漫畫博物館提供臺灣民眾親近漫畫的場域,尤其閱讀空間的規劃更是重要,希望未來民眾前往國家漫畫博物館可以閱讀到全世界的漫畫,無論新出版、絕版漫畫都可以匯聚在這座即將被實踐的新館舍中。」這份期待有兩個重點:一為民眾親近漫畫的場域,二為世界新舊漫畫的匯集地。

若比較目前漫博籌備小組七點發展目標(以漫畫為核心的跨域研究、建構漫畫知識論、培植專業軟實力、建立漫畫資源網絡、「漫畫演繹」行動蒐藏、全民參與漫畫、漫畫人才展演場域),並觀其願景(與民共享新型態博物館),會發現期待與發展目標願景的落差,尤其是在「世界新舊漫畫的匯集地」上,似乎並非籌備小組的發展重點。又,若看到籌備小組發表於2020年11月的《漫射報》第一期,前臺史博館長林崇熙為文寫道:「漫畫博物館要以虛擬(關係蒐藏、網絡研究、共筆展示)跳脫實體(博物館的場址、園區、庫房、文物、展覽、體制、員額、經費、計畫、採購、核銷、……),才有機會讓漫畫、漫博、及自己的生命自由翱翔。」我們不禁問起,漫博籌備的目標與定位到底為何?與現任文化部長乃至民眾的期待是否相符?

《漫射報》第一期

當前漫博籌備的典藏疑慮

無論哪個類型的文物,世界各地對博物館的要求,首重是「典藏」;法國唯一一座安古蘭漫畫博物館,其前館長 Thierry Groensteen 也曾提到,一個受人景仰的博物館,最重要的是館藏。我在〈使對話成為可能 :博物館作為公眾的漫畫烏托邦〉一文中也已闡述「典藏」功能的普遍性與重要性。然而,從前臺史博館長林崇熙撰寫的文字中,卻看不見文物典藏的功能;而就漫博小組的七點發展目標上,與典藏有關的「『漫畫演繹』行動蒐藏」,也未見更多的概念闡述與論證。於是,我們也更加疑惑,籌備小組帶給民眾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漫畫博物館?

因為籌備小組內部釋出的訊息不多,目前僅能夠透過漫博籌備的臉書、Instagram,以及《漫射報》、實體活動,來理解籌備小組在典藏方面的努力,而我們也只能從中來對照漫博的目標是否有被執行。目前相關文物典藏,是從2020年5月文化部交由臺史博承辦籌備事務後,所擁有的5422件文物,含有漫畫家手稿、圖書雜誌、印刷品;而已有數位建檔漫畫條目有1531筆。這之中有多少件屬於手稿、圖書雜誌及其他物件,似乎沒有更為詳細的列冊供民眾查找,所以也無從知曉較為迫切收藏的老漫畫家原稿、印刷品是否有被妥善處理,或是否已經與相關藏家溝通。再加上,2021年2月初,紀厚博老漫畫藏家在臉書貼文,有意將老漫畫家原稿售出,甚至開放仲介給中國方面的買家,令關心漫畫者感到詫異與質疑,是否目前籌備的狀況不明朗才有此事件發生。畢竟,自建館消息釋出以來,各界不斷強調紀先生的收藏勢必會豐厚漫博的資料,若是讓藏家想脫手這些文物,是否是因為漫博的不確定性受到質疑,才有此打算?(目前紀先生的臉書貼文已撤)

此外,從籌備小組2020年10月初的臉書貼文中,也可以看到學者李衣雲的留言,對籌備小組提出不少質疑。如果說籌備小組內部的典藏工作事實上是順利運作中,那為何針對「典藏」的質疑仍不斷呢?當然,民眾首先會懷疑前臺史博館長林崇熙對漫博的定位,但除此之外,我想在對外溝通方面,館藏進度的不公開透明,似乎才是民眾質疑的主因(雖然藉由《漫射報》介紹了「目前」館內藏品,但關於收購「進度」,卻有些未明)。因為我們無從得知,籌備小組搜羅漫畫文物的積極程度如何,每個月是否有從「哪些」藏家、作家收購「多少」原稿、漫畫雜誌等,又或是「哪些人」捐贈了「什麼」漫畫文物,籌備小組收購了「多少」國內外理論、期刊等等,與相關人士的接觸又是如何等,談論了什麼規畫等。這些訊息如果能夠定期公開並列冊開放查詢,民眾對典藏的疑慮可能會減少,也能突顯籌備小組的專業程度。(因為從林前館長的文章來看,似乎有以「新型態博物館」之名,避開實體文物典藏的問題,而且若再加上現行籌備的目標設定,也並無著重在典藏,不免讓人懷疑。)

籌備目標設定問題

除了以上典藏的疑慮,正因為無從了解內部情況,我們無法也不敢妄加定論,只能從籌備小組的七點目標訂定與願景來討論整體漫博定位的問題。

漫博籌備的官方目標與願景。圖片來源:臺史博漫博籌備

首先是「以漫畫為核心的跨域研究」,跨域研究在漫畫論述中的確並不少見,也常是國內外策展的主流,像是「漫畫與時尚」、「漫畫與飲食」、「漫畫與電影」等跨領域的展覽都是常見的,甚至是目前臺灣較常以「ACG文化」來討論漫畫的跨媒體結合,都反映出此主流論述。而從臺史博2019年規劃的「民主學笑:政治漫畫在臺灣特展」中,也會看到跨域在漫畫領域中,是臺灣人對漫畫的主要想像(本展可以說是從政治史跨足到漫畫領域中)。但必須謹慎注意的是,跨領域研究的前提,應是穩固「漫畫主體」的論說,也就是應該奠基在「徹底理解漫畫本質」的學問上,例如表現學、風格學等(館藏上就更需要網羅相關理論的國內外書籍)。因為若是沒有界定漫畫形式的演變,民眾容易分辨不清諷刺漫畫與連環圖畫的發展,也可能誤解漫畫用詞在各個時期所指涉的不同表現形態(如以漫畫映畫指涉動畫)。因此跨域研究作為第一目標,或許可能導致民眾對漫畫的理解不夠完整或片面,漫畫媒介的在臺灣發展也就容易與國際脱軌(如今就連中國也認識到漫畫本質的探索,在知乎上有諸多針對漫畫版面構成、分鏡的深度探討,而臺灣仍多停留在跨域效果、IP討論,與國際接軌仍有距離)。

「漫画」概念の重層化過程―近世から近代における―

再來是第二項目標「建構漫畫知識論」,似乎也有些曖昧不明,漫博欲建構的,是建構漫畫「本體」的知識論述?還是以漫畫來「理解知識架構」?對此,以目前的社群貼文,小編在介紹漫畫作品時,以歷史、科幻、鬼怪來分類,看來似乎是以後者的想像來建構漫畫知識論;但在漫畫本身形式的探索,像是風格的由來、美學觀、歷史的發展等,社群貼文並沒有太多著墨,在《漫射報》第二期雖有試圖提問,但撰文者多聚焦在漫畫的題材,而非表現。整體來看,漫博似乎對漫畫獨特於其他媒介的「版面構成」沒有更多的理解,且貼文也多半是呈現漫畫封面,民眾對漫畫的理解似乎不該只停留在封面與文字,也應有內頁分格的展示,幫助民眾瞭解漫畫美學表現。當我再看到線上典藏網站論述到:「漫畫是以圖像為呈現,具備繪畫、敘事、角色三要素,能因敘事而令圖像帶有個別意義、令作品內容獨立且完整的資訊載體」,不禁眉頭一皺,此論述也適用於動畫、繪本等媒介,似乎並非漫畫獨有的要素。以上種種似乎都反映出,目前的籌備團隊在漫畫本質的理解上,是極為欠缺的。我們不能忘記,「研究」也是博物館重要的功能之一,對漫博的主體 — — 漫畫 — — 更需謹慎面對。

Scott McCloud對漫畫的簡單定義。圖片來源:網路

「培植專業軟實力」的目標也有些曖昧,一般博物館的功能雖然有「推廣、教育」的成份在,但專業軟實力想強調的會是哪個方面的專業?漫畫史知識?漫畫美學鑑賞?又或是創作能力?還是以漫畫來看待的知識?而在所有培植之前需要的研究、研究所需的文物若有匱乏,何來的培植專業軟實力?在深耕此目標之前,或許得先掌握漫畫產業、鑑賞的學問,才有辦法往下走,且須再思考博物館承擔的任務為何。

(待續見下篇)

※本文三月下旬已呈書給現任國家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先生,願漫博的落成能順利如民眾的期待規畫。

※籌備事宜並非一篇文章便能全數說盡,仍可能有其他漏網的想法,也歡迎讀者多加表達意見。

※如有任何不同意見或感受冒犯也歡迎直接留言討論,如有發現錯誤也還請不吝賜教,也非常歡迎相關籌備人員的討論,謝謝!

延伸閱讀:

--

--

吳平稑 WU Ping-Lu

漫畫主義信仰者,苦修圖像閱讀與創作出版。歡迎來信交流:wu.pingliok@gmail.com /或到IG玩玩:@cases.clu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