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漫畫博物館會何去何從?從現有籌備看未來可能(下)

吳平稑 WU Ping-Lu
16 min readApr 1, 2021

--

臺鐵新民街倉庫群一景。圖片來源:文化部

網絡的重視與典藏專業化

第四項目標在於「建立漫畫資源網絡」,就我的理解,應該是漫博作為漫畫資源的匯集地,集結各界漫畫各界的相關人士,並與之建立能實踐上述目標的良好關係。而就目前找得到的資料來看,2020年5月以前的準備委員,與目前的籌備小組,是不同的人事組合,第一期的團隊也似乎沒有參與現階段的整治工作(目前有看到前期成員負責人為史家洪德麟,但未出現在目前團隊的名單中)。從學者李衣雲的留言與發文來看,整個團隊在漫畫的人際網絡似乎沒有周全,也沒有妥善對待第一期的團隊。因不能確定兩組人的內部溝通問題,但若從實體舉辦的講座,目前邀請的對象也來自各方,我們不能說是經營不善,但若論及實質建立網絡的話,似乎不能僅看籌備小組單方面的邀請,需要再看各方人士如漫畫作者、出版編輯、研究學者、藏家、書店出租店、讀者等,如何實際參與建構漫畫博物館,進而在與他領域意見領袖連結(如文藝圈等)。

我們目前的確是沒看見各方人士「名列」建館顧問,尤其,漫博需要與學者顧問團保持良好的關係,無論其立場或行事風格如何,其知識都是寶貴的。但看到李老師的留言,關心漫畫的民眾也會對籌備小組在「建立漫畫資源網絡」的能力上感到疑慮,我認為目前較好的情況是實質邀請相關人士參與臺灣漫畫史的建構,尤其是目前已有相關著作的學者群、不同時期的從業人士,「定期」開會檢視漫畫史的演進與觀點而非僅是論壇嘉賓,並且號召其他相關人士補充史實觀點,如此才不會有籌備小組在知識上的匱乏與不足。(漫博可主動邀請各界人士撰寫不同時代的漫畫史,團結各地的力量,並「具體名列」顧問團隊,如同京都國際漫畫研究中心的做法。)

「『漫畫演繹』行動蒐藏」的內涵,上面有稍微提及,主要還是內容說明不夠明確,行動的蒐藏是要如何進行?「漫畫演繹」為何?按前臺史博館長林崇熙的〈漫畫博物館?〉一文,漫畫的演繹在於,以「虛擬(人事時地物)演繹實體(世界的愛慾情仇與人性深處)」,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此處的「『漫畫演繹』行動蒐藏」,是在蒐藏作品與作品中提到的相關事件?但無論林前館長的文章如何,蒐藏漫畫文物的本質,應當是作品本身(書籍雜誌出版品等)與作品生成過程會使用到的物件(網點沾水筆或其他媒材,和最重要的原稿),以及後續的文化現象如周邊、讀者來信、理論與評論、閱讀載具等,進而是記憶口述史的典藏,如作家或從業人士訪談、讀者記憶訪談等(各式相關節目、影片等)。此目標寫的虛玄,反而令民眾糊塗;收藏的本意並沒有那麼拐彎抹角,籌備小組此一定位反而複雜化了漫畫文物收藏,也帶來更多的質疑。

而關於「全民參與漫畫」的目標,我們可以看到官方籌備頁面是如此寫到:「以漫畫為中心,我們透過多樣的碰撞和合作,與所有關心漫畫、喜歡漫畫、創作漫畫的人一同探究漫畫的各種可能性,將資料蒐集、研究、展示、社群串聯等知識結晶帶給更多的人,使漫畫進入每個人的生活,發揮更廣闊的影響力」,然而籌備小組各種實體活動,尤其是論壇,卻幾乎無法提供線上直播參與,如何將「知識結晶帶給更多的人」?當今直播科技發達,若無法善用社群媒體、部落格,又如何讓人相信籌備小組能夠帶來一個「與民共享新型態博物館」?這些僅是簡單的技術上的疑問,我想是蠻容易解決的,只是在進行任何推廣活動,全民參與的概念是需要好好被實踐的。

【漫談直播】漫畫x文化 從日漫基因到臺漫文化傳承(漫畫基地活動直播留檔)

至於「漫畫人才展演場域」,目前的狀況似乎多為籌備小組主動邀請相關人士的參與,還未有雙向互動的可能(如由相關團體自主提出研討的可能性)。此目標或許仍須等到空間確定才有更多的實踐。但是否會與臺北「臺灣漫畫基地」功能重疊或有補充,或是是否需要再考慮博物館才做得到的研討功能,則需要有更具體可操作的主題,本文就暫先不做論述。

重新定位與網絡再構:重視「人」的價值

綜合以上目標的設定與執行,雖然與我個人理想中的漫畫博物館有些不同,但也算是一種型態(個人認為漫博目前籌備的方向大概是偏向川崎市民博物館的「文物展示型」樣態,而非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以「原稿展示」為定位的藝術性取向、研究型博物館,只不過臺灣並非如日本有更多資源打造不同的漫畫典藏機構,而現階段也已有中崙漫畫圖書館及交大典藏中心,漫博或許以安古蘭的藝術型態來定位或許較合適,資源集中也可與其他單位互補)。只不過,漫博在目標執行與操作上是否有面面俱到,仍有待檢討改進的空間,且有些目標也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像是「建構漫畫知識論」、「『漫畫演繹』行動蒐藏」等,可能需要再釐清其內涵,不僅是給民眾更清楚的目標,也能為籌備小組帶來更清晰的執行方向。比方說,若是將「建構漫畫知識論」定位成漫畫「主體」的知識,就不會出現《漫射報》發想上的邏輯問題(《漫射報》有提到過光與漫畫的關係,但事實上光與電影比較相關,反而是圖畫、格子與漫畫的關係性才高)。

而在「『漫畫演繹』行動蒐藏」目標中,好好將漫畫文物典藏的範圍界定明確,相信臺史博本身的文物保存專業已足夠,有能力與收藏家、作者斡旋,也因此需更積極面對民眾對典藏的質疑。目前文物僅5422件,以博物館規格來說,仍有些不夠(安古蘭博物館手稿方面就達到1萬3千張),若比較一般租書店經營的1萬5千本數,也還有很大距離。因為不理解目前相關法規在漫畫文物典藏方面是否有些困難,也不理解經費採購的優先性內部是如何訂定,但若漫博本身已有實質妥善地「建立漫畫資源網絡」,對「臺灣漫畫史」有很清晰的藍圖(此還需積極與學者專家合作),說服藏家將文物留臺或許不是過度困難的事。畢竟,目前漫畫收藏者,對政府機關的信任度不高,由來就是因為過去被隨意對待、認為官方不懂漫畫所致,若能搭配學者專家意見,並好好說明經費的問題,使收藏家能夠信任並長期支持公家單位,將藏品留於臺灣,或許對漫博的發展才是最至關重要的(必要的話,也可以進一步給予清查的協助等,務使珍貴文物不外流或腐化)。

另外再補充,漫畫資源網絡的建構部分,從大部分籌備小組釋出的訊息來看,除了與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簽署合作之外,與其他國外典藏機構、學術研究團體資訊之流通似乎不夠密切,與國內外學者的關係也並不緊密,也未能看見與其他國內相關漫畫機構的合作協定。博物館本身就應具備研究的功能,若能妥善建立與其他國家研究機構的關係,才能真正幫助國內學術交流與漫畫媒介的社會地位提升。像是日本的漫畫學會、法語區的ACME,以及其他國外學者的聯繫,都可藉由博物館來傳播相關線上研討會、講座的訊息,讓資源網絡發揮最大效益,也能讓民眾了解目前國內外學術研究的時事現況。若可能也應與相關教育單位合作,建立學術研究的交流管道。(也就是說,需積極收集相關訊息,並分享給國人)

日本漫畫學會發表的第一期《漫畫研究》,收錄内記稔夫〈關於漫畫資料收集與保存〉一文。來源:網路

形象調整與透明有組織的溝通渠道

按照目前訊息釋出的主要管道臉書貼文來看,漫博籌備小組經營的方向似乎分成:緊扣時事的漫畫館藏介紹(國內外皆有)、臺漫時事參與(如金漫獎)、自籌活動推廣、製造粉絲互動貼文、漫畫創作小知識、活動紀錄與回顧、徵詢粉絲意見、《漫射報》專文全文等,在形象建構上主要是輕鬆活潑調皮的風格。這些類型的貼文目前是全部放在臉書專頁上,未有其他線上空間的分類整理,事實上在瀏覽時會有些混亂,籌備小組應當建立一個有效率的貼文策略,並搭配部落格經營,以便民眾能更加便利地查找,無需以臉書打字搜尋的功能來進行(近期有與Openbook的文章合作,然未來獨立成館,也應當有一個專屬官方的記事平台)。像是活動紀錄、專文全文有約兩千字長文,較好的方式應為部落格式文章分類,方便未能參與的民眾收看,也讓論壇活動成為珍貴的知識紀錄,以便達到「建構知識」的目標,況且,放在部落格中也能有較好的版面編輯,也有文章數量的紀錄,更為方便傳遞分享。(或許部落格也能另外配合直播頻道的留檔嵌入。)

至於整體漫博的形象,雖然漫畫在臺灣時常帶有娛樂的印象,漫博或許是希望能帶給民眾更親近的感覺,但也需要再思考,關心漫博的受眾為何,尤其這些受眾可能多半是對漫畫文化(尤其臺灣漫畫)已有了解的漫畫迷、漫畫從業人士,對漫博籌備進度會特別關心;是否持續以調皮輕鬆的風格來經營,以及如何在一般不接近漫畫的民眾,與專業人士之間,取得形象的平衡,會是需要再做調整的方向。以目前的貼文來看,漫博的專業論述似乎仍不夠,像是概念的闡述未有更多的引證,對漫畫主體的想法也不夠深化,甚至是跨領域的研究也未有足夠的理解,仍需再多做功課,或請教相關專業人士。而在漫博籌備頁面上特別名列小組成員,用意是不錯,但似乎太過將焦點聚集在成員本身而非漫博的籌備計畫,且若現有成員有流動,該如何如實呈現這些成員的變化?名列成員的專業與簡介是透明的展現(但目前僅列名,或許可以參考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合作的精華大學漫畫研究中心的做法),值得肯定,然仍應將焦點放在籌備計畫上,這點僅是針對官方頁面的一些細節,端看籌備小組怎麼決定。(該漫博籌備頁面已撤除)

難題與挑戰

以上的淺見僅供參考,因現有籌備小組成員僅工作了九個多月,仍處於摸索期,也更需要前期成員的協助與指導。而目前的新場址,整體環境規畫也仍不明朗,相信臺史博規劃文物保存的專業,也會注意各種濕氣紙質的問題,民眾目前也只能靜觀其變。而關於願景方面,與民共享的新型態博物館是如何「新」,也需要再做更多的論述否則僅流於口號(也需注意未來建館後線上典藏的獨立運作,目前是依附在臺史博之下)。而未來要面對的,或許是展覽選題與人流的問題,國家漫畫博物館的營運在人次上是否能夠支撐收入等,就端看臺灣漫畫本身的能量,以及與國外觀點的配合(這與現任文化部長的期待或許一致)。畢竟臺漫正處於需培植的階段,而國人或許消費日本漫畫為多,以臺漫為主體的常設展是否能作為吸引觀光人潮的主角,可能還可以再思考臺灣漫畫的內涵,將具有漫畫表現特性的社群圖文創作者納入發展史的一環,或是集合其他議題如同人場、海外漫畫等,或許也可以是一個方向。

最後,綜合以上論述,我簡單地再設置建館目標供籌備小組參考:

  1. 建立以「漫畫本體」為主軸的典藏、展示、教育、研究之中心。
  2. 連結漫畫與他領域研究成果,豐富漫畫研究內涵。
  3. 邀請各方人士建構具臺灣主體性、包容性的「漫畫史」。
  4. 定位以「原稿」、「稀有文物」、「理論」為收藏優先的藝術性研究型博物館,區別或互補現有中崙圖書館、交大漫畫館藏等的定位。
  5. 建構國內外多元的漫畫資源網絡,發展國際交流。
  6. 發展全民參與親近漫畫的可能:線上典藏、展示、教育推廣。
  7. 閱讀與研究空間的建設和利用。

【完】

※本文三月下旬已呈書給現任國家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先生,願漫博的落成能順利如民眾的期待規畫。

※籌備事宜並非一篇文章便能全數說盡,仍可能有其他漏網的想法,也歡迎讀者多加表達意見。

※如有任何不同意見或感受冒犯也歡迎直接留言討論,如有發現錯誤也還請不吝賜教,也非常歡迎相關籌備人員的討論,謝謝!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

吳平稑 WU Ping-Lu

漫畫主義信仰者,苦修圖像閱讀與創作出版。歡迎來信交流:wu.pingliok@gmail.com /或到IG玩玩:@cases.clu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