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d剃刀邊緣上的漫畫:佐佐木馬基與我們的閱讀實驗「我想我從佐佐木馬基的漫畫感受到這樣的東西吧,也就是所謂『當沒有應該要表現的東西時,人要表現什麼?』這一回事。」(村上春樹)Nov 27, 2020Nov 27, 2020
國家漫畫博物館會何去何從?從現有籌備看未來可能(上)目前國家漫畫博物館(以下簡稱漫博)的籌備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承辦,自正式招募人員以來,已逾九個多月,若算上前臺中市長林佳龍於2017年9月宣布建館計畫以來,也逾三年又五個月,原訂於2020年底於建設中的國家電影中心開館,然而在該年5月卻宣布,因現任臺中市長盧…Apr 1, 2021Apr 1, 2021
使對話成為可能 :博物館作為公眾的漫畫烏托邦我們在設立此館想達到的效果為何?也就是說,必須理解目前漫畫在台灣,國人對漫畫的認知是什麼?對漫畫的想像為何,又我們希望國人對這個媒介有什麼樣的掌握?Nov 21, 2020Nov 21, 2020
不打不相識的友誼妄想症:看《成千上萬、其他的小黑》中的漫畫性一直很想寫一些微小的評論,而且是那種不以敘事內容為重的書寫,一邊看著有什麼作品可以符合這樣的方向,常常是一邊看著一邊也就放著,忘記故事到底在說什麼,但某些構圖留下的印象大概是沒有消失。但這種圖的記憶是不好用語言去說明的,要嘛是太雕飾文字糊成一團,要嘛是語言帶來的不是想像而是桎梏,…Jun 30, 2020Jun 30, 2020
漫畫閱讀在台灣:讀者招魂再進化(下)乘接上篇對漫畫不同面向的討論,我想試著以主觀觀察來連接讀者與作品接觸的可能。首先我已略為提過關於「圖像表現層次」的讀者類型,是比較在意圖像「風格」的人,而這群人是否在十幾年來「文創」產業荒謬地推廣下,似乎有節節上升之勢?我們可以看到想念設計科系的人數攀升,而相關科系進修學生(目前…Aug 29, 2019Aug 29, 2019
台灣漫畫讀者的潛能:皮骨的分食而少見肉(上)最近因為在安古蘭待的時間不多了(其實明年漫畫節就回來了),想趁著空好好利用影像城的資源,瘋狂地借些買不到的(或想看很久的)書,尤其是Fabrice Neaud的《日記(Journal)》與David B.的《痛到癲(l’Ascention du Haut…Aug 29, 2019Aug 29, 2019
幻象製造實在:Brecht Evens的漫畫自主意識(下)「漫畫是什麼?」或許是個很廣的問題,無論是從「幽默的誇飾圖像」或是「連續的藝術」來解釋都很難觸及全貌,即便不少人也以「紙上電影」來比擬這個媒介,但仍不能準確地回答漫畫的空間特性,也將漫畫成為電影附庸,更使得問題變得隱晦難解。既然問題的答案是無止無境,或許藉由考察當代作品來回溯漫畫…Aug 26, 2019Aug 26, 2019